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团中央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号召,组建爱国主义暑期社会实践团。6月24日至7月1日,实践团一行35人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玉桩、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巍巍和团总支书记王帅的带领下,赴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、红旗村、卧罗迪村等地开展“艺绘北疆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,用画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活动聚焦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传承,以墙绘艺术赋能乡村发展。
活动中,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将鄂伦春自治旗的自然风光、民俗文化、历史故事等元素融入到墙体绘画中,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鄂伦春自治旗的壮美风光,将原本普通的墙面变成了承载地域文化的艺术长廊。这些打卡墙不仅成为城镇景观的新亮点,更是鄂伦春自治旗对外展示北疆文化魅力的“活名片”。在墙绘创作中,孩子们、村民积极参与,实践团收获认可与鼓励。墙绘作品融入飘扬红旗、奋进群众等元素,展现党的奋斗历程,传递“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”信念,将单调的墙面变为红色文化传播窗口。
实践团先后参观了鄂伦春自治旗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、岭上记忆陈列馆、科技馆、综合馆、鄂伦春民族博物馆、鄂伦春自治旗非遗馆、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,同学们通过瞻仰历史文物,重温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。聆听退役老兵用质朴的语言讲述峥嵘岁月的故事。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,要将艰苦奋斗、廉洁自律融入艺术创作与学习生活。同学们还系统整理北疆文化元素与创作资料,形成素材作品集,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鲜活案例。
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,探访现代农业发展,以实践体验感悟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,用艺术视角采集乡村振兴元素。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用相机、速写本等工具,采集特色农产品的形态纹理等现代农业发展元素符号。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视觉符号,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,也将成为北疆文化中农业篇章的珍贵素材。
实践团成员化身“美育使者”,为当地小朋友带来丰富多元的美术教育活动。课堂上,志愿者们耐心指导绘画技巧,从色彩搭配到线条勾勒,手把手帮助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;课后,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建立“云支教”一对一帮扶机制,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承诺将长期开展美术支教活动,让美育的种子在卧罗迪村持续生根发芽。除了美术教育,实践团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。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们玩绕口令游戏,在欢声笑语中纠正发音、感受汉语言的韵律之美;组织诗朗诵学习,用朗朗书声传递文字的力量,助力提升乡村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。
同时,美术学院向卧罗迪村捐赠了150本图书、100份文具,还为小朋友们送上可爱的毛绒玩具。一本本图书是知识的宝库,一件件文具承载着殷切的期望,一个个毛绒玩具传递着温暖的关怀。这些物资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,更寄托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关爱。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以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在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美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。同时,通过墙绘这种艺术形式,让北疆文化走进了大众的视野,以艺术赋能乡村空间,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,助力打造兼具文化标识与审美价值的特色景观,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,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。